长风浩荡催征帆,勇立潮头踏歌行。
2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广袤的滩涂草泽,默默地枕听潮涨潮落。25年后,在这个名叫“下沙”的地方,一座现代化新城昂首矗立。
以新气象迈进新时代,启动“三次创业”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力打造“下沙科技城”和“下沙新城”,努力建设城东智造大走廊引领区、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示范区、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城区,在这片历经钱塘潮水千年冲刷的滩涂上,爆发出强劲的创造力和驱动力。
开放带动打造投资新高地
从当年的荒无人烟,到辖区人口70余万,来自五湖四海的创业者、投资者踏上了这片热土。
从当年的盐碱滩涂,到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亿元,财政总收入134.4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1567亿元。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已多年跻身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全省开发区前列。
这是一片全球瞩目的国际先进制造业集聚高地。松下、东芝、西门子等家电、电子巨头纷纷在此建立大型生产和研发基地,国内外最负盛名的食品饮料企业娃哈哈、可口可乐、康师傅等扎堆入驻。
辉瑞、默沙东、吉利亚、礼来……全球排名前十的医药巨头,已有7家落户下沙,开发区生物医药产值占据全市约40%,是名副其实的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开发区先后引进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家外资企业,累计利用外资超过7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约占全市三分之一。
这里是一座才智荟萃、精英积聚的大学科技城。14所高校、20多万莘莘学子,为“下沙创造”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后盾。
这是一座万物生长、和谐文明的生态之城。这里有草木葱茏、视野广阔的沿江绿化带,有一泓碧水宛若天成的“东部之眼”金沙湖,有生机勃勃的创业小镇。
在群雄并起的开发区大军中,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激流勇进,走在前列,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开发区工业强区第一名,并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被国外权威机构评为中国75个城市开发区投资环境“最佳开发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
玫琳凯,是最早入驻下沙的跨国企业之一。如今,这个占地超7.2万平方米的玫琳凯亚太生产中心,被外界誉为“美丽梦工厂”。
“这也是玫琳凯立足大中国市场辐射亚太区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作为玫琳凯除美国本土以外的唯一海外生产基地,我们在杭州除了为技术转移和新技术本土化做可行性研究,还能为大中国及亚太地区新产品上市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玫琳凯大中国区总裁麦予甫表示。这里是玫琳凯中国业务的起点,23年来玫琳凯在杭州得到顺利发展,中国地区也已经成为玫琳凯化妆品在全球最大的市场。
深耕下沙23年的玫琳凯,仅仅是开发区支持企业发展、打造投资高地的一个“缩影”。秉承“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理念,开发区与时俱进,着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进一步构建对外合作新格局。由追求到位资金的规模向追求科技人才要素支撑为主的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体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由硬环境打造向软环境取胜转变,使开发区真正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探路者和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排头兵。
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
走进九阳工业园的展示厅,各式豆浆机、料理机、榨汁机等厨房小家电产品琳琅满目。作为国内著名的小家电品牌,下沙已成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最大的产业基地。下沙基地从入驻当年的2亿元产值发展到去年的突破60亿元,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当年也选择过在多个城市发展,事实证明,落户杭州下沙是正确的选择。” 杭州九阳有关负责人回顾说,他们的园区已比当年扩大3倍,产业也从制造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两端的“微笑曲线”升级。更令人点赞的是,一批核心配套产业链企业也随之落户下沙。
近年来,下沙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主平台的优势,抢抓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四个强省”“四大建设”以及杭州市“拥江发展”、城东智造大走廊建设等重要机遇,全面推动开发区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加快“下沙制造”向“下沙智造”转型。
引龙头、强链条、促集聚,开发区根据自身优势,确立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高端服务业为主导的“4+1”产业集群。产业规模效应凸显,年销售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86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58家,占全市比重15%。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起点的产业平台。开发区坚持以“特色小镇”理念推进功能区建设,积极打造杭州医药港小镇、大创小镇、金沙湖商务区、综合保税区、东部湾总部基地“两镇两区一基地”五大平台,为产业升级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其中杭州医药港小镇已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大创小镇入选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娃哈哈从食品饮料向机器人产业进军,杭州电缆股份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共建中澳合作石墨烯联合实验室,三花建立省级研究院,争做新能源车用空调的世界级领跑者……开发区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设计中心等创新载体,推动传统生产型企业积极实施创新转型,辉瑞、吉立亚、松下等知名企业均在开发区设立研发总部(中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目前,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已达198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累计达296家,五年时间国家高企、研发机构数量均实现了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6.3%,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全市第一,新产品产值保持20%以上增长;规上工业企业亩均产值达到900万元/亩,亩均税收达到60万元/亩、亩均投资强度要求达到1000万元/亩。
从钱江弹簧的物联网管理系统到娃哈哈国家级智能工厂示范项目,从史陶比尔的智能机械手到松下智能马桶盖,从立昂微电子国内领先的6英寸半导体芯片生产线到和利时打造智慧工厂的系统服务商,开发区以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为重点,智能制造项目不断涌现,并成功入选省级“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
创新引领集聚发展新动力
5月4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来到下沙。在他的见证下,杭州诺奖国际创新中心签约落户下沙。阿龙·切哈诺沃还十分高兴地受聘为开发区生命科学荣誉顾问,并在诺奖创新中心建立诺奖工作站。
下沙这座创新创业之城,正成为海内外人才精英趋之若鹜的热土。前不久,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个人基因组计划首席负责人、哈佛大学医学院乔治·丘奇教授也欣然受邀成为杭州医药港小镇的荣誉镇长。
“这里有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有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创新创业已形成集聚效应。”美籍华人科学家卢冠达去年决定把巢生科技孵化器项目落户下沙,很快就“开花结果”,其孵化项目高诚生物等已接连落地。
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人才是创新创业之本。开发区大力引育高精尖双创人才。通过海外留学生协会、海外招才引智点以及国内北京、上海等地高层次人才洽谈会、设立海外基金+孵化器等形式,大力引育具有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引领型人才、重大技术革新能力的领军型人才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着力构建一流人才高地。
截至目前,开发区累计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100余名,其中“国千”“省千”等领军型人才129人,五年时间增加了122人,成功创建浙江省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杭州市首批人才生态示范区,并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的开发区。
前不久,开发区与市科委合作共建的全省首个海外创新孵化平台——硅谷杭州中心亮相美国推介会,以杭州动力嫁接全球资源,致力把硅谷平台打造成承接海外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开发区打造的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生态,已被业界称为“下沙模式”,双创工作作为全省唯一的区域示范基地获得国务院通报激励。开发区通过大力实施“名校名院名所”计划,国内外高层次院所平台纷纷将目光聚焦于此。成功引进了搜狗研究院、中科院理化所杭州分所、浙江国际协同创新研究院、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清华柔性电子与智能技术全球研究中心、浙大创新医药研究院、帝国理工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0余个国际化高端创新平台。同时,充分发挥全省最大高教园区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创业学院、科技园+科研院所+企业”等多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先后建成12个大学科创园,10所高校创业学院,共建双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专业研发平台,累计实现区校合作项目200多个,创建1500家大学师生创办企业,实现“区校联动、资源共享、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有效推动了区域创新发展。
服务至上做优环境软实力
“五一”前夕,开发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人力社保业务一窗办理。市民和企业办事人员只需取一个号,排一次队,在一个窗口即可办理养老、医疗、就业、人才等各类人力社保有关业务。“最多跑一次”再次体现“下沙速度”。
说起办事效率,开发区的企业最有切身感受。玫琳凯此前为拓宽产品领域,进军大健康市场。原来预计需要提前半年申请、提前3周递交资料的公司更名项目,在“最多跑一次”春风劲吹下,最后在提交申请资料的当天,现场就获得了打印完毕的新营业执照,为企业开展新业务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开发区紧紧围绕“审批流程最优、服务效能最优、投资环境最优”的目标,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政务环境、服务环境,以一流的环境助推创新创业。
截至目前,开发区96.8%的政府办事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商事登记等六个领域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三分之一以上。同时坚持精准服务,专门成立人才科技局,推广“店小二”式服务机制、科技企业服务专员机制、大企业大集团联系服务机制、成长型中小企业帮扶机制、委领导直通车式服务机制等服务体系,不断强化制度供给和创新,创造良好的政府服务环境。
针对引进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给予一次性生活补助和三年租金补助,包括应届和非应届;首次推出“人才创业券”……去年底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磅推出人才新政“黄金八条”,营造一流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大全球引才力度,加快打造“下沙科技城”。
开发区健全完善了开发区新一轮以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生物医药五大政策为主、相关配套政策为辅的“5+x”政策体系,启动实施了平台建设、人才集聚等五大“双百”培育工程,全面提升了各领域政策的“含金量”,为开发区的人才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强大助力。
从众创空间到国家级孵化器、留创园区,开发区创新平台累计投用规模达到160余万平方米,五年时间规模拓展了5倍。形成了集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同时,响应全省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要求,大力推进“双创金融谷”建设,设立50亿元的产业母基金,参股海外科技投资、海外生物医药投资等8个子基金,管理资金规模达170亿元,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更加便利的融资支持。
百鸟相随,有凤来仪。一座创业创新生态鲜明、氛围浓厚的科技城,一座产城融合、宜业宜学宜居的现代化新城,迎来了独具魅力的完美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