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那些粗心大意的工人,如果他/她没有按规定戴好安全帽,人工智能就去想办法“帮他戴上”。这是今天在一些制造业工厂内已经实现的安全手段。和许多行业相似,作为人工智能最广为人知的应用,泛安防首先敲开了制造业的大门。紧接着,人们发现了大门背后的金矿。从云计算、大数据,到人工智能,每一股科技潮流的出现都将新的市场参与者引入了赛道。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创公司魅力尽显之后,一些贴近行业用户的科技公司也按捺不住了。不过,公有云业务、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并不适合那些面向企业用户应用层的科技公司,前者资产奇重,后者则要求深厚的科学素养。“涉足人工智能,我们聚焦在应用层,和算法厂商、云服务商等有明确的赛道划分。”王乔晨说,围绕智能制造,中建信息希望和企业一起发现应用上的需求,并探索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满足它。王乔晨是中建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信息)总经理助理、能力中心总经理。中建信息2018年销售收入超130亿元人民币,隶属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在相当程度上,中建信息扮演了一名翻译的角色。即把制造业场景需求翻译成人工智能需求,向智能制造产业链中进行传递,并最终孵化出落地应用。这名“翻译”将解决横亘在制造业智能化道路上的一大难题——理解行业的应用:同样是计算机视觉应用的落地,一家水泥工厂和一家化工厂的数据大相径庭。中建信息在今年成立了一个百人规模的“能力中心”,由王乔晨负责。这个中心里,行业专家主要围绕行业客户孵化解决方案。“制造业存在大量的应用场景可以引入人工智能。”王乔晨说,通过整合,这类应用的渐次落地最终会带来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智能化的闭环。一旦这个闭环形成,制造业就接近于完成了基于人工智能的生产重塑。它可以对生产运行和经营决策提供充分的辅助支撑,并最终支持实现产业界对智能制造的愿景。考虑到云计算厂商和提供算法的科创公司各有业务重心和边界,完成智能化在制造业应用场景的落地,市场将需要一类新型的服务商。传统聚焦于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的方案商似乎天然具有这样的能力——在过去数十年间,贴近行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其在产业链中的市场地位。但人工智能对数据的依赖,很可能阻断这种市场地位在智能制造愿景中的延续。尤其是大型企业已经意识到数据价值的当下,拥有行业属性的方案商很难说服企业拿出数据,为前者提供“生产资料”。更大的问题在于,作为人工智能的基础,大数据的概念不是单一工厂概念下的大数据。“基于后者产生的算法模型将很难产生有效的应用。”王乔晨说,“如果能够基于百家或者千家工厂的数据,产出的经验显然将更有价值。”但显然,成百上千家企业的联合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如果说具有人工智能“标本”意义的大数据,才是智能制造的“真理”,那么现阶段,在现有商业组织环境下,“真理”确实仍只掌握在了少数人的手中——它们是人工智能时代隐形的富豪。超大型企业或集团企业拥有这些数据——对于整个行业的智能化未来,它或许还不够大;但对于现阶段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探索,它已经足够充分。事实上,在有志于智能制造的市场参与者眼中,它们已经成了香饽饽。下辖1500多家成员单位的中国建材集团拥有这种属性。以水泥行业为例,它的销售收入牢牢占据中国市场首位,同时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水泥供应商。王乔晨认为,“类似这样的企业有可能最早一批建立起行业的大数据池。”目前,中建信息于制造业的人工智能试点已经铺开,王乔晨透露,年内将有数个项目落地。与此同时,作为中建信息的优势资源,中国建材集团也已确定将“拿出”多家企业与中建信息展开相关试点工作。行业top企业在云计算或产业互联网中的努力,已经让行业参与者看到了一种可能——考虑到在产业大数据、行业经验等方面的行业壁垒,那些具有充分的行业需求理解能力,甚至先进实践经验的企业,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的智能世界中,在科技巨头和产业间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方面的案例已经日渐成熟,工业领域如根云、银行业如招银云创等,不一而足。这种行业科技能力外向发展的路径,几乎和公有云的发轫别无二致。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等在这一点上,都表现出了这样的特征。就在七月初,攀钢与华为云的合作签约显示出了这种认知在行业内的影响——双方将围绕攀钢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实现制造装备和分析决策的智能化。攀钢的钢轨销售占全国份额的44%,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体工厂。目前,攀钢集团下的积微物联正以其数字化转型能力助力智慧攀钢的建设。积微物联是钢铁等行业领先的大宗商品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可以说,它已经具备了一部分推动行业智能化所需要的影响力。此外,还有另外一种可为智能制造提供大数据基础的“平台”,将出现在行业集中的地理区域。在那些拥有大量中小制造业的省份和地区,围绕行业属性有组织地建立数据平台,例如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不过,智能制造所需数据平台的形成并不意味着智能制造近在咫尺,甚至在相当程度上,它不过是新品研发刚刚进入技术准备阶段而已。更大的挑战来自于生态,在此之前,市场参与者必须解决好利益分配的机制问题。整个生态中,贡献了数据的企业应该获取什么?那些为人工智能落地翻译应用场景的服务商呢?那些提供算法的厂商呢?还有提供算力,或者为生态聚合提供贡献的平台呢?参赛者们走进了赛道,跑向终点。但和真实的比赛不同,这次比赛只有当全体参赛者同时抵达终点时,参赛者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胜利。王乔晨希望未来能促成一个这样的生态圈。试点项目中方案的孵化是第一步,接下去将是产品化与品牌化——以增值分销商成名的中建信息显然有能力利用传统分销渠道,去探索服务终端用户的方式。不过眼下,王乔晨还希望将一部分精力放在最大的合作伙伴——华为身上。后者围绕行业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的大生态日渐成型,正迫切需要有人推动细分行业中“子生态”的形成。“智能解决方案会涉及到不同应用厂商间数据的打通等问题。”王乔晨说,在此之上,一个自循环的子生态举足轻重。他说:“我们希望成为这个子生态的创造者。”